大嶼山的士(藍色的士)作為島內主要點對點交通工具,其服務品質與效率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與旅遊體驗。香港政府透過「牌照管制」、「定價機制」、「服務規範」及「科技監控」四大層面進行監管,同時面臨供需失衡與地理限制的挑戰。本文深入解析現行監管框架與實務操作,揭開背後的治理邏輯。
一、牌照管制:壟斷結構下的有限調控
1. 牌照總量凍結
數量限制:自1997年起,大嶼山的士牌照維持75個,政府以「避免過度競爭」為由拒絕增發。
牌照交易監管:運輸署要求牌照轉讓需經審批,但實際操作中,牌照多被投資者持有並高價出租,形成「牌照租賃市場」。
2. 營運範圍界定
地域限制:藍色的士僅限大嶼山範圍營運,若接載乘客前往市區(如九龍、港島),需改派市區的士(紅色)或新界的士(綠色)。
跨境監管:與深圳口岸協調,禁止大嶼山的士參與跨境載客,違者最高罰款10萬港幣。
二、定價機制:政府主導的收費結構
1. 法定收費標準
項目 費用(港幣) 備註
起步價(首2公里) 22 較市區的士低18%
後續每200米 1.7 低速等候費每分鐘1.7
行李費(每件) 6 放置後車廂的行李
夜間附加費 23:00-06:59加收總車資20% 2020年新增,取代舊制定額附加費
2. 價格調整程序
審批流程:的士團體提出加價申請 → 運輸署審核成本數據 →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表決 → 行政會議最終批准。
近年調整:2017年加價12%,2023年因應牌照主反對,凍結加價申請。
三、服務規範:從車輛到司機的全流程監控
1. 車輛規格要求
車型限制:僅限4至5座位汽油或混能車,禁用電動車(因大嶼山充電設施不足)。
檢驗頻率:每年強制驗車2次,重點檢查煞車系統與排放標準。
2. 司機資格管理
發牌條件:須持有「大嶼山的士駕駛證」,並通過地理知識測試(涵蓋80條鄉村道路)。
培訓義務:運輸署每兩年舉辦「狹窄山路駕駛課程」,但參與率不足30%。
3. 服務投訴機制
主要渠道:透過運輸署熱線(2889 9999)或「香港政府一站通」網站提交投訴。
常見問題:2022年共接獲217宗投訴,前三名為「拒載短途客」(45%)、「繞路」(32%)、「車廂衛生差」(18%)。
四、執法手段:科技與人力結合的監管網絡
1. 實地巡查
重點區域:機場的士站、迪士尼樂園出口、東涌市中心。
執法行動:便衣人員假扮乘客,查核司機是否按錶收費及拒載。
2. 車載監控設備
GPS軌跡記錄:2019年起強制安裝,數據保存30天以供抽查。
車內錄音爭議:曾試行錄音系統,因侵犯隱私遭司機工會反對而暫停。
3. 數據分析平台
「的士服務指數」:整合投訴率、候車時間、乘客評分,每季公佈評級(A至D級)。
預警系統:針對頻繁遭投訴的司機,自動觸發運輸署約談機制。
五、協同治理:跨部門與社區參與
1. 跨部門協作
與警方聯合行動:打擊「白牌車」非法營運,2023年共拘捕41名司機。
旅發局資訊整合:在旅遊景點設置電子屏,顯示實時的士候車時間。
2. 社區監督網絡
「大嶼山的士監察組」:由東涌、梅窩居民自發成立,定期發布司機服務評比報告。
商戶合作:大澳茶餐廳、昂坪市集商店代收乘客投訴表,轉交運輸署跟進。
六、監管困境與改革方向
1. 現存挑戰
牌照利益集團阻撓:牌照持有人反對開放競爭,遊說政府維持總量管制。
地理限制難突破:偏遠村落無法擴建道路,限制車輛調度效率。
2. 政策創新試點
彈性牌照試驗:2024年擬推出「假日特別牌照」,允許市區的士週末進入大嶼山載客。
共乘合法化:研究「的士共乘平台」,在指定路線(如東涌→大澳)推行拼車制。
結語
香港政府對大嶼山的士的監管,體現了「嚴格規管」與「市場現實」間的拉鋸。儘管透過科技強化了執法精度,但僵化的牌照制度與利益結構,仍使服務短缺問題難解。未來需在「居民權益」、「旅客需求」與「業界生存」之間尋找平衡點,方能實現真正的服務升級。